优瑞德: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经颅磁刺激康复治疗方案
大约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经历了言语丧失,即所谓失语症,并且这一现象经常发生在大脑左半球卒中者,大约70%左半球卒中的幸存者存在语言上的问题。2014年一项荟萃分析【6】,探讨低频rTMS对卒中患者失语症的影响。
分享到:大约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经历了言语丧失,即所谓失语症,并且这一现象经常发生在大脑左半球卒中者,大约70%左半球卒中的幸存者存在语言上的问题。
目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方法多局限于言语训练,但这种方式起效慢,效率低。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(TMS)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进行早期干预,对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康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TMS治疗失语的作用机制
有效的失语症康复层次模型【1】:左侧半球语言网络恢复到正常功能,语言功能才能达到最佳康复。
正常生理状态下双侧大脑半球存在交互抑制机制,其目的就是保持双侧脑功能的平衡。
大脑左侧半球损伤后,这种平衡被打破,左侧大脑半球的抑制减弱,导致右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相对增加,这不利于言语恢复。
2016年,一项发表于《Brain》杂志的研究【2】,发现卒中后,右侧大脑会增加灰质的生长,以补偿左侧大脑言语相关区域灰质的损失,这一过程可以对言语功能进行紧急恢复。研究结果指出了大脑右半球对言语功能的恢复有代偿作用。
TMS优瑞德经颅磁刺激治疗失语的作用机制:通过重复的脉冲频率对神经产生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,从而使大脑皮质发生可塑性改变,在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的前提下,大脑言语代偿区神经网络能够重建,进而恢复患者的言语功能。
刺激部位
大量功能影像学研究表明,控制言语功能的主要脑区为前部Broca区和后部Wernicke区。Broca区主要负责言语讯息的处理、话语的产生,Weinicke区负责言语的接受和理解。
一项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医科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【3】,探索了低频TMS治疗脑卒中后慢性非流利性失语最佳刺激部位。患者均为左侧脑卒中(缺血性)6个月之后,轻度到中度慢性非流利性失语,年龄分布在18-75岁之间,随机分配,分别接受TMS刺激和假刺激。通过对刺激不同部位疗效的评定,筛选出可能的最佳治疗部位,刺激部位位于右额叶下方的一些区域,包括:M1区靠近嘴的部位,额下回岛盖部(BA44),额下回三角部前方(BA45),额下回三角部背侧(BA45),额下回三角部腹侧(BA45),额下回眼眶部(BA47)。治疗结束后,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最明显的区域为额下回的三角部腹侧(BA45)区。
大多数的研究中,TMS治疗失语的最佳的目标区域是用TMS刺激右侧额下回(IFG)三角部。Broca区的同源区是最常见的刺激区域。
临床应用
Martin等人开展的一项研究【4】显示,失语患者的功能性磁共振(fMRI)显示右侧半球语言镜像区存在过度兴奋现象。低频rTMS刺激右侧镜像区皮质可抑制这种过度兴奋,从而有利于言语功能网络重组。
TMS治疗后患者命名能力显著提高
Harvey等对11例慢性失语症患者的研究显示,采用爆发式刺激(cTBS),7人刺激右侧Broca三角区,4人刺激顶叶。结果显示,相比于刺激顶叶的四人,刺激Broca三角区的患者命名能力显著提高。
2014年一项荟萃分析【6】,探讨低频rTMS对卒中患者失语症的影响。此荟萃分析确定了7项符合条件的研究,纳入了160名卒中患者,进行真假rTMS干预。结果表明,在语言障碍、接受性语言和表达语言的测量中,各组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,低频rTMS刺激右下额叶(IFG)的三角形部分,对中风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恢复有积极作用。
2019年,Bucur等人做了一项系统的关于“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经颅脑刺激效果是否持久”的荟萃分析。研究探讨了非侵入性脑刺激(NIBS),其中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(tDCS)与经颅磁刺激(TMS)对中风后失语症语言恢复的影响。结果显示,tDCS和rTMS治疗效果在1至6个月内保持稳定;rTMS结合语言康复训练(SLT)对慢性和亚急性失语症有效;rTMS治疗卒中后失语症,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分为中高等。
临床上常用低频rTMS治疗失语症患者,是因为相比于高频刺激患侧,选择低频rTMS更有效,风险低,患者也比较耐受。
刺激部位:右侧Brodmann 45区的额下回三角部
刺激方案设置:
频率 (HZ) |
刺激时间 (S) |
刺激个数 |
间歇时间(S) |
重复次数 |
治疗时间 (M) |
刺激部位 |
1 |
8 |
8 |
2 |
120 |
20 |
右侧额下回三角部 |
疗程:每周5次,共2-3周。
以上内容由依瑞德临床医学中心整理,有不足之处请指正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参考文献:
【1】Hartwigsen G, Siebner HR. Novel methods to study aphasia recovery after stroke.Front Neurol Neurosci. 2013;32:101-11
【2】Xing S,et al.Right hemisphere grey matter structure and language outcomes in chronic left hemisphere stroke.Brain. 2016 Jan;139(Pt 1):227-41.
【3】Garcia G,et al.Utiliz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o improve language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-fluent aphasia.J Vis Exp. 2013 Jul 2;(77):e50228.
【4】Martin PI, Naeser MA, et al.Overt naming fMRI pre- and post-TMS: Two nonfluent aphasia patients, with and without improved naming post-TMS.Brain Lang. 2009 Oct;111(1):20-35.
【5】Harvey DY, et al.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over right pars triangularis facilitates naming abilities in chronic post-stroke aphasia by enhancing phonological access.Brain Lang. 2019 May;192:25-34.
【6】Cai-Li Renet, et al.Effect of Low-Frequency rTMS on Aphasia in Stroke Patients: A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Published online 2014 Jul 18.
【7】Bucur Mt, et al.Are trans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 effects long-lasting in post-stroke aphasia? A compa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n naming performance.Neurosci Biobehav Rev. 2019 Jul;102:264-289.